“中年人摆摆手问逛荡:”你在村里能排什么位子?就是有钱没钱能排多少位子?“
“最后一等,那个最老末儿。”
“那你哪来的钱喝酒?”
“村干部给的,他们那个天天上‘夜来春’喝酒,我是拣他们的酒底儿,那还喝不了呢。再说那个,喝酒钱还是有的两位干部还想问些什么,于书记从胡同里匆匆赶过来,”唉哟哟,我刚去趟厕所,两位领导就没了影儿。村里太穷,中午招待得不好,晚上别走了,到我家杀j炖兔子,我还有一瓶子泡药酒,很有劲呢。“
年轻人却冷冷地说:“我们要随便走一走,请你不要干扰我们的工作。”
于书记淡白白地看着两位干部向村里的住户走去,狠狠地挖了逛荡一眼:“你胡说些啥了,人家是县里民政局的干部,来咱们村研究民政救济问题,告诉你诳荡,这次要把救济款研究黄了,我拿你脑袋试问。本来说得好好的,心情都很高兴,和你一见面就完了!”
逛荡对于书记的后半部训话根本没有去听,一听是民政局来救济的,一下子跳起来,“救济,救济好呀,我那个就需要救济,两个孩子在街里念书,全靠救济,听说老大今年还要考啥大学,更得救济,家里那个也需要……”诳荡撇下于书记,紧一步慢一步地就尾随民政干部去了,其间有两三次跌倒,爬起来又走,还回头朝于书记站着的方向看一看。
两位民政干部走访了十多个农户,最后也去了逛荡家里。结论是于书记介绍的问题与村里的实际情况出入很大,于村基本上不需要救济。至于党风问题,那是纪委管的事情,他们是铁路警察,管不着那段。逛荡是个例外,该救济还得救济。当得知他们经常救济的两个学生竟是逛荡的儿子,李科长的眼睛就有些发潮,真难为了孩子,摊上这样一个父亲……拨救济品时,专门给逛荡家多拨了两套被褥。
第三章 匡别先的俩儿子
校长气得拍着桌子大叫:“凭你这种性格,基本上决定了你将来不可能大有作为!”主管县长听到消息后也连连摇头:“农村的孩子,这种农民意识很难脱胎呀。”
在于村,一提起逛荡,无人不知,若问起他姓氏名谁,一百个人里有一个能说清道明的,往往也要带出些水分来。许多人都说他姓逛,名荡,也有的说他姓尚,姓向,姓亢的等等,只在后边加了个“荡”,就成他的大号。其实逛荡有名有姓,名字还很不错。从小村里人都管他叫舍孩,意为无着无落,四处流浪之意。土改时乡政府有个管民政的老学究在普查户口时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姓匡,就叫别先吧,意为告别过去,获得新生,还可以有别的讲究。他当时非常高兴,还给这位民政助理恭恭敬敬地施了个礼。可惜不久连他自己都给忘记了,渐渐地村里人依照他的为人,都喊他“逛荡”,久而久之“逛荡”就成了他的法定大号。
这就涉及到了给两个儿子取名问题。逛荡根本不把儿子的名字挂在心上,至大儿子四五岁了还没有个名字,有人甚至叫他“小逛荡”。老婆虽身染疾患,对儿子的名号却格外看重,三番五次,一再催。有一次甚至拴上屋门,三九天让逛荡在外边凉快了一宿。这当然难不倒逛荡,对此事太习以为常,太不当回事了,大儿子的名字就还是没有取。不久乡里来人普查户口,工作人员把逛荡在屋里要孩子的名号。他用袖子揩了几次嘴角,“这个,那个”地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后来普查户口里边的一位戴眼镜的同志扶了扶眼镜,对逛荡说“你要没有意见,就叫匡宁长吧。宁长两字虽均为双音,都还不错,宁(ning):既有淡泊人生,坦然处世之意,又有平平安安,安宁太平之解;而宁(ning):则刚烈坦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就不好说孩子可别像逛荡那样窝窝囊囊,不要志气,苟且偷生);二字任叫其一,均无可挑剔。长(g)则天长地久,为人叹服;z音就不要叫了,切忌。你看如何?”
逛荡一脸激动,二话不说,又恭恭敬敬地站好,深深地给戴眼镜的同志施了个大礼。这东西也不需要花钱,身上自带,谦恭点总是好的。
老大的名字从此诞生了。
不久一只眼睛的老二又出世了。这次没用逛荡费气力,村里一个刚刚毕业的中学生一次因逛荡醉后横卧胡同被其绊倒,就想乘机会实施一点小小的报复。一天便来到逛荡家里,“你二儿子的名号应叫宁长(z)和老大的名字很配套,叫这名字将来肯定会有出息的。”
逛荡不识字,不知道长字念(g)又念(z),连忙点头叫好,只是由于对方年龄大小,没有鞠躬。乡里上户口的户籍员那天又很粗心,居然没有发现匡家哥俩的名字写法相同,读音也可完全一致。好在村里人并不在意读音,宁长(g)和宁长(z)叫着叫着自然地也给分开了。念书时两人又不在一班,长(g)和(z)也很少发生冲突。渐渐地哥俩的名字就给这样固定下来了。
老大宁长(g)——(为节俭篇幅起见,以后凡能分开档次,对哥俩的名字不再注音)从懂事那天起,就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父爱,整天见老爹总是醉熏熏的,不是睡在别家的柴垛里,就是醉倒在村边的壕沟旁,且鼾声大作,推都推不醒。
一天他陪着母亲乍乍巴巴地去山里拣柴。妈妈捆好一捆干柴,勉勉强
喜欢反贪局在行动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