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之内不准他下场。
刘氏收了信之后,跟吴宪简单商量了一下,吴宪亲自执笔回了封信,问了吴承平的身体如何之类的,又捎去了几百两的银票,准了他暂不下场。
这些对于吴怡来讲都是背景资料,对她也对女孩们影响最大的是——女先生来了,安亲王妃亲自在正月里遣出宫的宫女里挑的供奉也来了。
女先生一共三个,姓黄叫黄娘子的主教书画,据说她也是书香门弟出身,只是命不好守了寡,又不想改嫁,仗着一身才学在富贵人家教女眷书画维生。
姓梁的梁娘子主教琴棋,出身也是好的,只是家里败落了,夫家退了亲,她削发立志不嫁又被劝了回来,改了自梳,父母去逝之后嫂嫂跟弟妹容不得她,她也只得教女眷维生。
姓孟的孟娘子出身就差一些了,不过也是苏杭有名的绣娘,因为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不能在绣庄做了,就出来教大户人家的女眷。
这三个人跟一个造型师挑的造型一样,都是一身素衣,不施脂粉,面目严峻,望之并不可亲,然而实际上教起她们来,态度却是好的,她们知道女孩子们并不指望考状元,只希望有拿得出手的才艺即可。
按照女孩子们各自的水准,因材施教,倒也算一团和气,当然,吴怡是重点照顾对象。
嬷嬷们也像是一个造型师造出来的似的,都是料子极好但样式一般的衣裳,头发梳的光光的,浑身上下首饰不多但个个精致,嘴角都带着尺子量出来的微笑,
五个女孩子,四个嬷嬷,吴怡分到了一个叫阿福的福嬷嬷,她原来的教养嬷嬷花嬷嬷被调到了采买处,看来福嬷嬷是要长驻了,吴柔分到了叫阿寿的寿嬷嬷,她原来就没有教养嬷嬷,寿嬷嬷也是长驻,余下的两个嬷嬷一个叫阿禄,一个叫阿喜都说是老家有侄子有产业,有人奉养,呆两年就走,两人一起教余下的三个女孩。
吴怡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是临时取的,后来一打听果然如此,嬷嬷们出了宫,并不想让人知道她们原本的名姓,这些嬷嬷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岁,最年轻的才二十七岁,在宫里渡过了韶华出来了倒有一半没有了家,只能在大户人家做供奉。
刘氏还没等请钦天监帮着算长子的婚期,京里就开始传太后身体不好的消息,消息一传来普通百姓倒无所谓,当官家开收敛了,要做与圣上同忧状,去青楼楚馆纳小妾的也少了不少,免得被人在皇上跟前上眼药,说是皇上正在为母病忧思你却忙着嫖*娼、纳妾,嫖*娼这种平时睁一眼闭一眼的事,有可能成为要命的大事。
刘氏也叹了口气,得了,来年再看看娶不娶儿媳妇吧,虽然按制是百日内禁嫁娶,可是还有一年不得饮宴跟着呢,他们这样的人家怎么可能把儿媳妇悄悄抬进来就算礼成呢?他们家肯欧阳家也不肯啊,于是议婚期的事暂停。
老太后年龄也不小了,快六十的人了,虽然按照现代的观点不算老,在古代已经是老的不行了,也是长寿之人。
当年太后不过是宫女出身,承了幸有了孕生了皇长子也就是当今圣上封昭仪,转过年又生安亲王,一步一步的熬到封了妃,谁知道还没在妃的位置上坐热乎呢,先皇病死了,中宫无子,活下来的皇子中最长的圣上,就在前首辅刘大人这样的官员推上了皇位。
太后也就成了圣母皇太后,圣上还未亲政母后皇太后就过逝了,她头上的圣母皇太后也就没人提了,只尊称皇太后。
皇太后这些年盼的就是中宫有子,总算盼来了嫡孙,嫡孙还封了太子,她老人家了了心事之后,身体就渐渐不行了,现在大齐朝上上下下都在等第二个靴子落下的声音。
到了三月,那个靴子落了下来,皇太后薨逝——洪宣帝临朝泣宣遗诰,无非是说丧事从简,希望葬入先帝陵寝与先帝合葬。
洪宣帝辍朝五日仍悲伤无法起身,又辍朝两日,在皇后的劝说下这才身着素服上朝。
太后的谥号也定了下来,孝诚恭肃温惠天圣皇太后。
在京命妇等均着品装大服进宫,百姓守制百日,官员守制三个月不得嫁娶,一年不得饮宴,春闱也被罢了,但是听说来年会开恩科,已经进京的举子,都在京里租了房子住了下来。
对于吴怡这样的闺中少女来讲,最大的变化是要穿素色衣服,家中一切过鲜艳的装饰通通变成了素色,但这都是枝节了,刘氏和宋氏服侍着老太太哭了三天灵,老太太回来就病了,刘氏和宋氏衣不解带的侍侯着,听说已经有人家的老太太因为受不了哭灵之苦而去逝的。
吴怡虽然跟老太太没有太深的感情,还是很担心,面有忧色,福嬷嬷对她说:“亲长也好,子女也好,都各有各的缘法,缘来而聚,缘去而散,我看你跟老太太的缘份还没散呢,不用太担心了。”
吴怡念叨着这几句话,古人的智慧真的不能小看,他们跟现代人相比缺乏的不过是高科技带来的享受,却因为生活的磨难和生活节奏的相对缓慢,在哲学上不知道比浮燥的现代人为赋新诗的强说愁,高深多少。
过了几日老太太果然大好了,吴怡
喜欢穿越官家嫡女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