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是没有心事的。她从这一刻起被迫脱离了孩子般的天真。表面看来,华萤和以往没什么不一样,连生活习惯都不曾改变。能识得许多常用的字后,华萤走进了沈华的书房,对她来说,那里充满着神秘与庄严的气息——孩子们再怎么玩闹,也不会进这里。华萤沿用了母亲选书的习惯,随意挑一本,看的下去就继续,但她和沈华喜爱的类型不同,她更倾向于轻松欢乐的故事。只是当书房里为数不多的小故事看完后,她开始翻看那些封面简洁的书籍。
这是另一次鲜为人知的尝试,过程缓慢且影响巨大,最终使她成为和母亲一样的人。
但这时,她还算个孩子,知道陆绘宛的离开会不舍、伤感,住进雪白的小洋楼里也会感到兴奋,以及洋溢着说不出的迷茫,毕竟这一切不是她的。很早起,她就明白这一点,所以当沈华问她要不要和怀卓一起去城市,去哪里读书时,她没有犹豫多久,便点头。华萤明白,要想得到,首先要舍弃,放弃她熟悉的生活方式,远离生她养她的地方,适应未知的路程。
她还记得出发时的那种感觉,她紧挨着母亲,汲取她身上的温暖,她身上弥漫着一种令她安心的味道。而另一边,小姨悲伤低落的情绪也透过空气,挤在狭小的车厢了。她没说话,谁也没有说话,大家各怀心思,她只感到陌生的孤独。直到车子在一个站点停下时,母亲问她要不要去厕所,她才得以摆脱这种让人窒息的气氛。
华荣格买了些吃的,吃完面包后,怀卓看起来好了些。华萤缩在后座上看她,不知何时起,她对这位小姨又怕又爱,她总觉得,只要怀卓一个不开心,她就能把所有给予她的一切收回。因此,她努力提升自己,跟上城市人的脚步。
刚到城里的头几周,沈华在寻找故去母亲的身影无果后,陷入了无事可做的无聊时光。只是某一个天气微凉的傍晚,她带着华萤出门了,她们乘上地铁。这玩意在人流高峰期闷热的简直是要考验人们的忍耐力,人们挤在这小小的四方里,奔波劳累,冷漠又疲惫。华萤不喜欢坐地铁,它速度快,又在地下,温度平衡的让人分不清冬夏,颠倒了日夜,混乱着时间。
但那天晚上她见到了杜绘宛,让人意外的不是她也在这里,而是她本人刚到这里,甚至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杜绘宛惊喜的问沈华,随后她又说:“是我亲戚安排我到这教书的,你呢?”
“想知道自然就知道了。”沈华微笑道,“至于我,闲人一个。”
她说这话并非没有依据。
华萤每晚回家——她中午是在学校度过的——都能看见母亲在书房里,有时怀卓也在,后者不爱看书,只是在陪她,她喜欢靠在沈华肩上,偶尔和她说一两句闲话。那时华萤便隐隐察觉到什么,但她不愿相信。她继续用学业麻痹自己,但保留了一周去见一次杜绘宛,每两周和母亲与小姨出去玩。她只期盼两件事:考试后与放假时。
每次知道成绩后,无论好坏,怀卓都会奖励她一些礼物、安慰她的失落,她不是贪图那些或独特或昂贵的礼物,她只是享受怀卓看她的眼神——沈华从不用那种眼神看她,她总是平静的。华萤有时也很沮丧,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没能让母亲为自己自豪。
而每当放假,暑假或寒假,怀卓就会带她回村。最开始的时候,她总是充满期待,临行前一天必然会睡不着。一到村子就和孩子们疯玩,她们下河,上山,爬树,摘果,互相诉说自己在学校的趣事。但着年龄的增长——华雅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诺言,她能和华萤在同一所学校。那时的升学开始严格起来,尽管怀卓保证这事对她来说不是问题。但华雅还是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在市里读完初中后,她选了另一城市的护理专业——华萤对村子的兴趣逐渐减弱。村子里人越来越少,大家都搬了出去,只留下老人或小孩,随着孩子们的长大,他们也开始各奔东西,散落在各种学校中。
某一年的暑假,华萤抱着怀旧的心情进入如今已经没人居住的老宅,那里已经被鸡鸭占领,屎粪味混合着衰败的伤感,重新修好的厨房间彻底塌陷,但没有在意,世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荒废的地方:青苔横生,蛛丝遍布,门窗卡死,被遗忘的老旧工具蒙上厚厚的灰尘。
华萤被古老的悲伤压得透不过气来,惶惶然只想哭泣。她想起了小时候在这里度过的点点滴滴,那些曾以为忘却的过往在此刻忽然重现,她仿佛又看见了年幼的自己,站在瓦檐下等雨停。这里最后一次的试探,将她与过去完全隔绝。她变成了和年少形象相反的那个人。
她出了老宅,回了洋楼,华永信永新两兄弟正忙着准备饭菜,唐楚楚和陆春红在一旁帮忙,华荣格和姐姐华怀卓讨论着果园的事,沈华则指导着华可朗功课,华雅不在,她没有回来。家里一派热火朝天,只有她感到孤独。于是她出门,去找父亲。
华荣进对女儿的怜爱一如既往,他和以往一样对女儿嘘寒问暖,华萤看见他眼角的细纹,鬓角的白发忍不住鼻头一酸,几乎哭出来,女儿这幅泫然欲泣的模样把华荣进弄得措手不及,他这才意识到,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心事。
“阿萤,记住爸的话,”他对华萤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觉得委屈,都可以找来爸爸。”
从这
喜欢半纪华年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