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亏得此时的王仲禾身披黑色斗篷,所有人没看见得他的身形,若是被人看见,不用御前侍卫出手,赵顼都能把王仲禾给活活打死,这是对统治者的亵渎。
若是两年前,王仲禾的心中最大的梦想肯定是金榜题名,御前见驾。可做了两年的乞丐,经历人世间最苦难的人生,心中对皇权的敬意已经很淡了,在乞丐眼里,能给他们食物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人,很显然赵顼并没能给到他们食物,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叫花子不识教化吧?
还有王仲禾现在对那些张口闭口子曰圣人云的文人也不是很待见,尽管王仲禾自己很喜欢扮做书生。
儒家的教育太容易使人产生傲娇的性格,这种性格不是表现在文人面前,大多是表现在三教九流面前,表现在乞丐面前。
读圣人书,得儒师教导,明天意,知道理。为臣子,辅君父,心牵江山社稷,功为黎民苍生。从汉至今,多少留垂千古的功绩能离得开儒道文人,哪朝盛世没有良臣相辅?所以不论文人是否功成名就,是否名垂千古,他们骨子里都有股自豪,这是儒道先师们留下的传承,一种道的传承,一种正确无误的传承,一种不容挑衅的传承。
作为一个落魄的家族子弟,王仲禾从一个只读圣人书的书生沦为了乞丐,在一个连饭都吃不饱乞丐面前,圣人书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哦!唯一的作用或许是抗着一身铁骨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饿死。
王仲禾没有这种骨头,最第一次自杀没成之后,王仲禾就不愿意死去了,再有第二次的自杀,王仲禾已经不会再因为所谓的书生气丢掉自己的生命。
在王仲禾心里,圣人说的再多再好,也不如臭老头对自己说的那句话好。
“能活着就是幸福。”
精神粮食是在没有饥饿感的时候吃的。
王仲禾活的好好的,坐着龙椅听着满朝文武的奏本。原先还是学着赵顼的模样,神情俨然,肃穆庄重。可是不多久王仲禾原本挺直的腰板也慢慢弯了起来,靠着龙椅就睡着了。
也不知道谁了多久,王仲禾被激烈的争吵声吵醒了,擦了擦嘴角的口水,看着朝堂下面争吵的两个人。
二人都是身穿文官服饰,一人较为年长,大约五十多岁,红光满面,精神抖擞,正趾高气扬的站在御前数落着面前的一位中年官员。
这官员约有三十多岁,面容俊郎,气质非凡,此时却铁青着脸,气的双唇哆哆嗦嗦的说不出话来。
王仲禾听了一阵,才知道那位年长的就是自己的本家长辈王安石,还任本朝宰相。另一位中年人就是坊间传闻的fēng_liú才子,才华横溢的苏轼。
至于这二人争吵的缘故,自然与变法脱不开关系。原来去年苏轼曾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并和王安石结下了梁子,使得王安石很是愤怒。
还在同年三月,也因为廷试的事与主考官吕惠卿相持异见,故而上《拟进士对御试策》给赵顼,文称“祖治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隐指新法之乱害,使得变法真正的大当家赵顼也开始暗恼苏轼。赵顼把奏书让王安石看了,并令王安石辞退苏轼。
所以今天上朝,王安石先让御史谢景温在朝堂上弹劾苏轼往日的过失。
苏轼自幼便为神童,才华更是不用说,想当年也是名动京城的人物,更是写的一手好词,王仲禾也常在青楼里听闻,时时称妙。
苏轼又师从欧阳修,胸怀大志。可入朝为官后,正赶上了王安石变法,老师欧阳修又是反对派的主力,受欧阳修的影响,苏轼也认为此时朝野旧雨凋零,已经不是自己二十岁时认为的“太平天下”了,心中着实恼恨“奸臣”王安石。
今日听得谢景弹劾,苏轼顿时怒从心生,再加上文人特有的犟劲,当堂就和谢景的幕后老板王安石争辩了起来。
可苏轼写文章行,吵架又哪里是王安石的对手,被王安石三言两语就激得两眼通红,直冒粗气。
要说这苏轼文采一流,但做官却远远不如他的祖先苏味道,这苏味道在前朝武后掌权之时就任为宰相,为人圆滑,说话模棱两可,很要点小聪明。
在当时来君臣这种酷吏当道的时期,都能明哲保身,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为了保护自己避过陷害,不少聪明人往往收敛自己的智能和锋芒,装疯卖傻、以糊涂的面目来蒙骗对方,然后养精蓄锐伺机而动。
可苏轼只遗传了先人的才华,却没有继承先人为人处世的本领,根本不具备这些特征。最后被逼急了,当着满朝文武,还有赵顼和王仲禾的面提出了出京为官。
赵顼含着泪装模作样的拒绝了一番,苏轼的倔脾气却上来了,非要离京,最终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就这样苏轼简单利落的被赶出了京城。
王仲禾在一旁看着,他都能看的明白苏轼被人摆了一道,杭州通判这个官职肯定是王安石早就给苏轼安排好的,好使其远离权利中心。
苏轼的事情一罢,维新一派又趁胜闲扯了几句有的没的,听着无聊的赵顼大袖一摆,退朝了。
王仲禾跟在赵顼和一众太监宫女的身后进了内廷,赵顼净面洗漱一番,简单的吃了些饭食,就去养生殿读书了。
要说赵顼的吃食简单,王仲禾看着都感觉不可思议,堂堂一朝天子吃饭当真简单。
几盘搭配合理的菜肴配着米饭,只比平常人家多些肉食罢了。
这也是老赵家的
喜欢水里有鱼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