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了,“其实就是我和刘三瞎寻思出来的,看到有人做煤饼,我们就想着把煤饼放在小炉子里烧会怎么样,就做了这蜂窝煤出来。没想到做出来效果挺好的,买的人很多,赚了点小钱……”
“哦,那你们一起做这营生钱咋个分的?咱赚了多少?”其实解释了也白搭,因为叔父根本不懂,他更关心的是钱……
“咱占三成,毕竟是四个人一起做的买卖。”当初提出只要两成干股时,刘老头和刘三刘思死活不同意,这爷仨都是属倔驴的,张守实在拗不过最终拿了三成,“买卖挺好的,这段日子分了有……有个一百贯吧。”
这段时间不时有客商找上门来,卖技术的钱也有个两百贯了,不过张守没算在里面,只说了铺子里分的钱,毕竟解释起来太麻烦,张守不喜欢麻烦……
“一百贯?!你们都干了啥子嘛,咋会有恁多钱哩?”
“我们也没想到能赚这么多啊。买的人太多,都忙不过来了要,后来没办法还雇了两个伙计呢。”解释完张守掏出了一堆的交引、交钞给叔父看。
北宋仁宗年间四川出现了交子,之后秦凤二路和京西也都有发行。后来为应对西夏战争,在缺乏准备金的情况下滥发交子,导致交子迅速贬值,这一世界最早的纸币开始退出流通,北宋政府用“钱引”取而代之。不过商人之间更流行使用交引、交钞,这是一种由盐引、茶引等转换过来的专卖劵,价格随行就市,常有波动,北宋时有专门的“交引铺”、“兑便铺”负责买卖,赚取差价。你可以把他理解成后世的股票或者期货,只是价格波动较小而已。
张守赚的钱一部分就换了交引、交钞,这玩意携带方便,不像铜钱死老重,提不动……
叔父在认真的查看那些交引、交钞,张守则趁机又提起了进城的事,“叔父你看,咱不是有钱了么,我就想着让您和婶娘啊都搬进府城住去,过的舒坦也方便,家里的田佃出去就是了。”
“这个可行,憨娃你去跟你婶娘说声,咱也去府城住。”叔父对这个提议一百个赞成,人巴不得一辈子不干农活呢……
“跟婶娘提过的,婶娘好像不大乐意。”
“她敢!你就说是俺说的,就这么定了!”
这倒是实话,婶娘真的是很传统的农妇,对叔父那是千依百顺,一辈子任劳任怨的。要是换了别的妇人,男人一年只回家个两三次,到处晃荡不说,还赚不到啥钱,早就闹翻天了。可婶娘不,任凭男人出去闯,由着男人性子来。等叔父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根本不提什么钱不钱的,只关心叔父是不是瘦了累了,每日里嘘寒问暖的……
………………………………
夏收过后,就要夏种了。夏种主要种植的是大豆、高粱、粟也就是小米之类的,不过是轮作的。所谓轮种,就是一半田地种上秋收作物,一半田地休养。这是因为这时候肥料使用的少,效果也差,要保养地力就只能这么做。
等夏种结束,就要交夏税了。宋朝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商税支撑的,二税,也既夏税、秋税,则主要用于地方,由各地方自行征收。这种财不入库的现象导致地方财税混乱,官吏常趁机加收,加重了农民负担。
农民忙活一年,交完二税后,所得只勉强够自己一年的支用,再加上冬天农闲时还要去服徭役,总之就是大部分农民被牢牢的绑在了土地上,除非家里劳力多,才可能分出点劳力外出做工。也难怪婶娘不愿进城,非是故土难离,实在是情非得已啊……
不过这些暂时和张守也没啥关系了,张守只等着忙活完这段,赶紧搬进城里去……
………………………………
六月里,天正热。张守整理了自己的东西,把要带的都带上,和刘三先出发回府城了。先走是因为要先去租房,叔父和老刘头他们要处理点手尾,随后就到。
本来张守是想要直接买个小院的,不过一问价格,稍微好点的院子都得要个千贯左右,还不如租着划算呢。这也就是在洛阳,到了汴梁这种院子要万贯左右呢……
张守已经租过两个院子了,一个院子给老刘头家住,租金他们自己掏。另一个院子是当铺子用的,因为在里面做蜂窝煤弄得一塌糊涂,有次被房东瞅见了,人家都不想再租了的,给提了不少房租才算完事。刘三一直劝张守说不要租新的了,他家住做铺子的院子就成,张守嫌那院子太埋汰,没同意……
找了中人,看了几个院子都不是很满意,要么是院子小觉得局促,要么是太破旧感觉住着太憋屈。直到中人带张守到了离铺子挺远的一个坊,一套大院落吸引了张守。
这是个典型的北方院落,分了前后院,面南背北。前院里东面是瓦房两间,西面有厨房一个,在厨房旁边还有一口水井,一棵柳树就长在水井旁。院当中砌着个花坛,上面种着一片牡丹,显然已经过了牡丹花开的时间,枝头只挂着几个残花。走过月亮门过道,进了后院,左右是两间小房,簇拥着一间宽敞的正屋,几间屋子都爬满了葡萄藤。院子正中还有个更大的葡萄藤,爬在一个棚子上,棚子下摆着一个石桌,几个石凳,石桌旁还有个石条几,想来是夏日里乘凉用的。
张守对这个院子是十二分满意。当然了这样的院子租金也不便宜,一个月要两贯钱呢。中人告诉张守,这个院子的东家是个寡妇,
喜欢驸马都尉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