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十二兽首!
越剧《武训传》在杭城的实验算是成功了,而且借着这股武训热。
王耀准备把《武训传》改成各个版本,各个曲种,让孔萍给各个剧团派发出去,借着这股武训热,在全国各个剧团开演。
就像是当年《十五贯》一样,一出戏直接带动一整个梨园行的热潮。
想到这里王耀就有些兴奋,回屋借了王家的笔纸,开始奋笔疾书。
王耀目前掌握的戏曲又三十几种,方言掌握也不少,创作起来难度不大,只要通过剧情修改符合一些当地风俗喜好就可以了。
比如北方的曲种,以吉剧为例子,吉剧跟二人转相当于系出同门,但是二人转把所有雅戏的东西都给力吉剧,自己留下了一些俗的东西。
但是吉剧以东北曲种的特色,表演形式夸张,唱词通俗,转折明显,大开大通的表演特色,王耀改的话就要按照这个路子。
南方的曲种,除了已有的越剧之外,以比较有活力的豫剧,唱词方面又要考究符合中原官话的基础来改写唱词,剧情上要多加武戏,少一些文戏,最好多一些形表,因为豫剧的表演形式就是以武戏和形表还有大气的唱腔出色的。
每个地方戏都是要根据地方风俗特色来的,所以在改变的时候要考虑到很多实际情况,但是王耀阅历不足,没有实地考察过,只能根据自己知道理解的表演特色来改本子。
戏曲的剧本本身就是这样的,不可能又一下子就成熟的剧本,剧本是通过表演来慢慢成熟的,一点点的改进,一点点的进步,这才是传统戏曲,有可持续发展性。
而不是西方的那种流行文化,盖棺定论,出来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只要是一个戏曲的本子,只要有观众听就能一直发展延续下去,直到真正的返璞归真成熟。
王祖贤的祖籍是八皖,王耀煌从小也是听着八皖戏曲长大的,比如黄梅戏和徽剧,坠子戏之类的,当年都是很流行的表演形式。
八皖又被称为戏曲之乡,有三十多种地方戏,还有戏剧活化石‘傩戏’以及东方芭蕾舞‘花鼓戏’。
黄梅戏在宝岛香江这边流传很广《天仙配》几乎家喻户晓,所以王耀还询问王祖贤和王耀煌写了一个适用于宝岛的黄梅戏和粤剧曲目。
宝岛有一种本土的戏曲,名为歌仔戏,是吸取了大陆多个戏曲特点还有西方歌舞剧特点糅合的一种戏曲,王耀没有涉猎,准备晚上去看看。
地方戏曲的发展离不开庙会集市,近些年大陆戏曲的没落也是因为,庙会集市这种小市场文化的流失,但是宝岛却很好的保留了这一特性,宝岛和香江的夜市几乎是不夜城,而且节日气氛很好,让歌仔戏现在还在宝岛兴盛,几乎每晚的夜市都有表演。
时不时还会在小剧场卖票表演,而且上座率很可观。
王祖贤找朋友订了歌仔戏的票,晚上带着王耀一起去看看。
吃过了晚饭吴彦组驾车载着王耀和王祖贤到了剧场,王祖贤大气的包了场,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几个宝岛本地懂戏的朋友,王耀跟他们交流了很多戏曲上的差异问题。
晚上演出的曲目是传统曲目《陈三五娘》,这是一个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改变。
《陈三五娘》和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神话爱情悲剧不同,为了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和心爱的人私奔,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观念有些向西方的自由恋爱。
传说元兵入泉州,大肆杀戮,陈家宅院被官兵包围火毁,陈三和五娘落荒出逃,双双投井殉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一个生死与共的凄美结局,让后人为之感动,为之赞
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改编自明代小说,以元宵节为切入点,用走花灯营造了浪漫的气氛,还有封建制度下女性对于闺房外面世界的向往。
男主陈三和女主五娘就在走花灯的衬托下一见钟情。
唱词取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诗句和“头上金钗总落了,真是热闹这元宵”的元宵雷歌,便是见证。
将两人的相爱从刚开始就定义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当众。
唱腔因为闽南语本身占着声韵的优势,所以听起来十分柔和,歌仔戏曲多念白少,但是曲调却十分自由,整场戏停下来,重复的曲调也不多,倒是真的占了个自由性和包容性很高。
虽然系统休眠中,但是王耀现在的戏曲水平已经足够高了,可以脱离系统去理解了,所以这晚收获不小。
看完了戏,兴致很高的王祖贤非要拉着王耀体验一下宝岛的夜生活,看着头上带着棒球帽,大晚上带着墨镜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俩是明星的吴彦组和王祖贤,王耀十分尴尬。
不过盛情难却,王耀确实也对所谓‘夜生活’很好奇,穿梭在被各种食物香气弥漫的羊肠小道,两遍都是推车摊铺的叫卖声,来往的都是年轻的同龄人,虽然呼吸着烟火气,但是王耀却有些兴奋,因为这种热闹的集市感觉,是在太棒了。
王耀长这么大,第一次体会这种集市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奇妙交流的感觉,虽然都是买东西,但是这种跟在大商场里逛街的感觉完全不
喜欢神级复兴系统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