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两个大竹笋,突然想到了一件事,脸上不由多了几分怒气,“谁让你进林子去了,里面的野猪会要了你的命!”
庄熠不以为然地说:“不然怎么办,大队里分的那点能吃几顿?”要是有的选,他也不乐意,他从小到大几时吃过这种苦。
庄父不由地沉默了下来,他们家里只有四个人,好歹能吃个七分饱,而兄长家上上下下十张嘴,只有五个劳力,他原本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可儿子还没成年,这种担子哪能落在他身上呢!
这天晚上,一家人难得敞开了肚皮吃了一顿饱的。
后面几天,天气突然恶劣起来,连着风又是雪的,连出行都成了困难。
还好村里只是被雪封了路,正好大家的年货也备好了,除了担心半夜下大雪把屋子压塌,对村里人倒是没太大影响,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清早起来把屋顶的雪给清理掉。
过完年,雪终于化了。
生产大队那边传来一个消息,将有一批知识青年要下放到各个村里。
第23章 七零年代重生
五十年代末, 各地就掀起过返乡的热潮, 号召知识青年回到家乡支援建设, 这部分人就是早期的知青, 也叫作返乡青年。
这一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后来俗称“插队”,就是让城市里的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基层去学习改造, 他们原本可能生活优渥,连五谷都不分,为了响应政策号召,被分批派往了全国各地的农村。
为了安排这些知青, 村里用大喇叭通知了大家去开会, 要求每家每户都要派一个人做代表, 务必把上级的精神通达到位。
会上村领导宣达了上级的指示,说这批知青是为响应政策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要乡亲们积极配合。
大伙一听是城里来的,一个个觉得很新奇, 这城里的娃会长什么模样呢?
农村的人很少出远门, 去过县里就叫见过世面了, 他们对大城市里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好奇, 只听说他们都□□粮,穿得也体体面面, 住的是高高的楼房, 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带着这种好奇, 大家开始翘首以盼。
一个月后, 这一批十几个知青到达了柳河乡,分到泾柳村的是三男一女四个青年,大的二十出头,小的只有十五六岁。
从牛车上下来,几个人全都面色苍白,看他们穿得很厚实,但还是一个个打着哆嗦,似乎很不能适应这里的寒冷。
村长先是代表村民表达了欢迎之情,寒暄几句后就让四个知青介绍一下自己。
先开口的是个叫张冬梅的女孩,她说自己今年刚满十七,高中毕业后主动要求来农村学习,一听就是个觉悟高的。
而年龄最大的叫王强,今年二十二,他人如其名,长得很魁梧,原本是车间里的工人。
和他相反,那个叫李诚的青年瘦瘦小小,大家以为他是那个最小的,不料人家已经二十,他原本是个印刷工,为了响应政策来了这里。
而最小的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名叫周晨,他个子有一米七,长得比同龄人高很多,看着白净又斯文,笑的时候给人一种很腼腆的感觉。
介绍完以后,就要安排他们的住处。
村长说,原本给知青安排的是村里的库房,但过年下的那场大雪把库房压塌了一角,现在只能让这些知青先到老乡家里住着,等天暖和些把库房修补好以后,再把人安排过去。这期间,大队里会给这些人家一些补贴。
听到有补贴,不少人家蠢蠢欲动,之前下雪让很多人家里都快吃空了。
最后几个胆大的开了口,把那四人带回了家里。
庄母原本也想带一个知青回家,庄恒走后,兄弟俩的房间还有一个空铺,她觉得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换点补贴。
庄熠正打量着那几个人,见庄母跃跃欲试,立刻开口打消了她的念头:“家里有外人不方便。”
庄母一听,刚要迈出的脚立刻收了回来,她差点忘了!
看过热闹后,村民们就散了。
回去的路上,庄熠他们遇上了隔壁的李二婶,她旁边跟着刚来的那位女知青,两人正说说笑笑聊着天。
李二婶家里只有一对十来岁的儿女,大儿子和丈夫去了镇山帮工,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家里就空出了一间房,村长觉得女知青跟她比较合适,就让她把人带回去了。
庄母见那女知青两手拎着一个皮质的大箱子,走得有些吃力,就主动开口说:“冬梅姑娘,我看你这箱子挺重的,要不让我儿子帮你拿吧?”说着就示意庄熠去给人家搭把手。
张冬梅一听连忙身子一侧,把箱子转到了另一边,嘴上笑嘻嘻地说“不用不用,我能拿得动,谢谢你们了!”
庄熠看出她眼里的戒备,什么都没说,只是快走几步越过了她们。
庄母晚了好一会才回家,说是去李二婶家坐了一会。等她回家后,一个劲地在那里唠叨,说城里的姑娘就是好,长
喜欢他拒绝当男主[快穿]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