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急行军的突袭战。每逢乱世,一群英雄就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执着、坚毅、直节、冷静、勇敢……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财富。)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李建成、李元吉和女婿柴绍到达太原,历经将近一年的准备,李渊终于正式宣布,兵起太原。直取长安。李渊心里想称帝,这点毋庸置疑,但现在隋炀帝未死,他的儿孙也都健在,如果此时称帝,肯定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他先打出了“奉迎隋炀帝回长安主持天下”的旗号,明眼人都知道,这无非是缓兵之计而已。要知道,从太原突然起兵,直逼关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长安是隋朝第一首都,现在守在长安城的正是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并且太原军的数量只有三万多,如果策划不好,稍有不慎,李渊很可能打不下长安,并且自己的太原老家也丢了。刘文静向李渊进献一策:与突厥结盟,请他们资助一些兵马,以壮大兵势。现在,李渊当年没有跟突厥正面开战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兵戈上少一点鲜血,谈判桌上就多一点回旋的余地。李渊非常高兴,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亲笔信,命刘文静亲自去突厥走一遭。刘文静带上书信,备好厚礼,见到始毕可汗,传达了李渊的意思。始毕可汗问明白来由之后,跟手下大臣讲:“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知道的。当年我在雁门把他吓得够呛,他岂能善罢甘休?如果把他奉迎回长安,他肯定要加害唐公李渊,并与我为敌。如果唐公愿意自称天子,我倒没什么顾虑,愿舍命相助。”始毕可汗不希望李渊把隋炀帝迎回长安,除非李渊自己称帝,否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出兵相助。始毕可汗的意思正中李渊军中这些谋士们的下怀,这些谋士听说始毕可汗希望李渊称帝,赶紧顺水推舟也来劝。按理说获得了突厥人的支持,李渊应该很高兴才是,但是接到始毕可汗的回信后,他没有兴奋,反而迟疑起来。李渊最担心的是自己如果在杨家后裔还在世的情况下称帝,将失天下民心。他与大臣们商量一番,觉得突厥的兵来不来无所谓,但是突厥的马好,如果能得到突厥的马,对战斗是有很大帮助的,就冲这一点,与突厥人结盟也是必然的选择。于是他们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立杨侑为帝,尊炀帝为太上皇,并改旗易帜,以示自己的政治选择,不与隋炀帝站在一队。这样一来,李渊的旗号就变成了“炀帝下台,改立代王杨侑。”
解决了突厥人的问题,李渊开始了西征之路。他首先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进攻,然后留四子李元吉守太原,自己则于七月初五这天,亲自誓师出兵。三万太原军,被分成左右两路。左一路,由长子李建成率领,右一路由次子李世民率领,剩下的文武百官,全都各领其职,《旧唐书·高祖本纪》载:
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石艾县长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分为左右统军。
虽然隋朝现在已经失去天下人的信任,百姓巴不得有义军来拯救他们,但在这几次试探性进攻以及正式起兵后李渊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经笔者总结,主要有四:
第一大困难,士兵问题。前文提到,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天,李渊还在做着准备工作的时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帮他招募了将近一万士兵,这些兵都是新兵,对李渊的信任度并不高,并且远征关中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场未知的冒险。李建成和李世民决定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资治通鉴》记载:
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采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这样的军队纪律,让我们不禁想起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口号。李渊的两个儿子通过宽宏的气度和严明的纪律,很快在军中树立起极高的威信,众人皆服。后来,始毕可汗应约送来了马匹。李渊厚待突厥使者康鞘利,回赠了不少礼物。康鞘利见李渊如此恭敬,赶紧把马带出来让李渊挑。李渊看着一千多匹精壮的战马,强压住心中的兴奋,只买了其中的一半。为什么只买一半?李渊是有目的的。手下士兵一看李渊只买了一半的战马,纷纷表示出自己的私钱买走剩下的。李渊赶紧劝阻,他悄悄对将士们说:“突厥人贪财,你们出私钱买,他们日后还会再来推销马匹,那时我们就买不起了。我们少买一点,向突厥示弱示贫,才能得到突厥长期的帮助。就算要买,也是我来出钱,怎么能让你们破费?”大智若愚的人,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他们宁可折中,也永远不会把事情做绝。李渊不仅没有因买马之事失去突厥的盟友,也团结了众军士,提高了自己在军中的声望。士兵问题得到解决。
第二大困难,民心问题。李渊是起家于太原,太原的老百姓对这位地方父母官自然感恩戴德,但是从太原到长安沿途的老百姓就不见得这样想了。李渊决定以武立威。西河郡(今属山西省吕梁市)丞高德儒听说李渊来犯,闭城拒守。李渊决定拿他开刀,长子李建成挥军猛攻,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试探进攻,李渊要求,不仅要试一试隋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安抚百姓。须臾城破,生擒高德儒。李世民当众指着高德儒骂道:“你将野鸟
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