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生点点头,开口说道:“我大梁自初建以来,便行租调法、均田令,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有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这本是为减轻耕者负担,促其兴于农事。可而今隐丁漏口,户籍散失,有田者不纳税,无田者仍要负担的情况日益严重。再加上贫农上交不起税赋,下又遭豪强占田亩,破产逃亡或沦为富翁佃户者兼而有之。税制不改,终成大害。”
梅长苏点点头,萧景琰倒也没沉下脸,只是似笑非笑地问庭生,“那依你所见,该当如何?”
庭生顿了顿,声音低沉有力,“而今之计,唯有行夏秋法。”
萧景琰倒是起了极大的兴趣,“哦?何为夏秋法?”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如此明确时间,不仅可提高征税效率,还可改变各别官吏不正当长期征税的情况。而且,耕农分两次缴税,不必一次性支付过多,留有较多转圜余地,可凭余钱购买种粮,如此循环往复,当为正道。”
梅长苏与萧景琰转头望向彼此,相视一笑。
“仅为如此?”
庭生难得笑了笑,“当然不止。”
他站起身,如金属般低沉的声音震荡乾坤,威慑寰宇,“夏秋法若要革旧制弊端,那据丁征税不得不改。依我之见,不如按‘户’征税。无论主户还是客户,只要有田亩有资产,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据丁壮和财资的多少定出‘户’。接着,按户定等,按等定税,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收税,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杂税杂役,‘量出制入’,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如此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不仅可减轻百姓负担,简化税目和手续,还可充盈国库,增加朝廷收入,富国又富民,岂不两全?!”
他说至最后,意气难掩,双目耀光,恰如寒剑出鞘清光映水,又如水底蛟龙腾跃而上,青天鲲鹏万里遨游,真是九州为之一惊,沧海为之一动。
梅长苏从庭生的言论中回过神来,眸光清亮,似见蚌珠。他拊掌大笑,“妙哉,诚是妙哉啊!”
如此精奇之言若为瞽言刍议,那真是举世皆瞎世人皆聋!他在心底忍不住一再赞叹,“庭生,你师从何处?”
庭生得到先生夸奖,难得羞赧一笑,“秋成老先生。”
“秋成?这名字甚是耳熟啊……”梅长苏思索着。
萧景琰自方才起面上的笑容就没落下过,似是自豪似是惊讶似是叹服。他拍拍梅长苏的肩,朗声笑了笑,“秋成或许你识不得,秋不变才是他在江湖上行走的名号。”
“秋不变?!”梅长苏一惊,看向庭生,上下打量,最后长叹,“难怪,难怪啊!……也只有秋老能教出这等有经纬之才匡世之志的妙人啊!”
萧景琰接着说了下去,“一年前你上战场后,庭生就无人教导。我本想让叶相做他老师,毕竟叶相当年教过皇长兄,本身也是个博学多识的儒士,由他来教庭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啊,”他摇头笑了笑,“庭生以叶相忙于政务不便教导为由拒绝了我的提议,后来又不知他是用了什么办法,竟请得动琅琊儒士榜上仅次于黎崇的秋成老先生来做他老师。不过而今看来,秋不变的确是名不虚传啊!有他教导庭生,我也放心了。”
梅长苏想起秋成,不由想起恩师,感慨万千,“当年南黎北秋的名号可是传遍大江南北啊,先师曾于卢顶山上与秋成老先生饮酒对弈整整三个日夜,最终仍不分上下。只是可惜,而今只剩下秋老先生一人了……”
“是啊……当初,秋成也不甚闻名,只在民间游玩,兴致来了便随意点拨他人一二,即使不收为弟子,那些有幸之人日后也是显耀于世。直到十年前,朝中有人引荐这位才子,他却拒官不受,说此生不求步入仕途荣达显贵,只求这浮游一生初心不变。好一个不变啊,不变高节,不变初心,不变远志,这当为全天下儒士的榜样啊!”萧景琰称赞着,却隐有叹息。
梅长苏拍拍庭生的头,“你有秋成老先生为师,实为大幸。秋老先生纵览古今,又能深加思辨,化为己用,顺时创新,比起我来,实在不知高出几倍啊!你既被收为徒,该尽心服侍,听其教诲,如此才不负他尽心教导的恩德。”
庭生点头以应,“先生,我明白的。”
梅长苏笑了笑,“好孩子。”
景琰已登基称帝,留有子嗣;庭生已寻得新师,受其熏陶;故人一一安好,梅长苏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只是……
梅长苏似想起了什么,神色凝重,良久后终付为一叹。
第二日早朝上,祺王庭生就赋役一事慷慨言论,意气激昂,朝堂上一片哗然,议论纷纷,最后梁帝萧景琰采纳其议,称其扬榷古今,辨析利弊,顾国顾民,实乃良策,孝期一到,当即执行。
祺王的名声就此奏议,彻底打响,大街小巷无不在称颂着祺王的功德,六岁小儿都会唱“祺王少年,天资英才,今世甘罗,十五封王,减我杂税,留我余粮,祺佑大梁,国祚绵长!”
然而为了赋役一事耗费无数唾沫,用尽全部心力的其他人,无论是支持减税还是不支持减税,都无人关心,无人留意。
萧景琰曾为这事差点愁白了头,叶成云为了这事曾连续十天没回过自己的府邸,梅长苏为了
喜欢[靖苏HE]魂兮归来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