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安取下密信上的蜡封,取出信封中的信件,刚刚搭眼一看,就被上面最先写着的内容惊到了。
他险些惊呼出声,但是理智还是让他想到了身边的其他的人,不管是接引,还是其他仍然处于睡梦之中的蛮寺寨接引点成员,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本来应该保密的信息泄露,可是不小的罪过。
作为秘理院的密军,他们最先接受的培训就是保密相关的这些东西,到了现在,多子安的表现,也能看出来姜榆罔的努力没有白费。
多子安拿着信件的手几乎是在颤抖,他看着上面的内容,有些难以置信地再三确认,上面写着“孟养城已经失陷,守军伤亡过十之七八,剩余残军正向莽古山撤退,麓川军共计四万,已经朝江头城方向袭来,速报靖远伯,请求援兵,救援孟养城。”
接引阿宇看着多子安脸色的剧变,自己也是有些不安,但是他也不敢多问,只能说:“如果事情的确紧急的话,还请秘书尽快动身。”
多子安点点头,又查看了一下信封,从中倒出来了一枚令牌,正面是一个肃杀的“兵”字,背面是一个“令”字,旁边还刻着一列小字,写着“大明孟养守备”字样。
“这是,孟养城的大将军的令牌。”多子安看到令牌,心下很快明白过来。在姜榆罔刻意的隐瞒下,莽古堡的各个机构包括新加入的军人,都不甚了解明朝的制度。
这一方面有利于他的管理,将莽古堡的势力与上层的明军势力进行分割;另一方面也是避免麻烦,毕竟如果这些人对于明朝制度深入了解后,反而难以接受姜榆罔近乎于离经叛道的改制。
所以除了从白千帆那里调来的民夫,加上原本的莽古山防线的几十名明军之外,莽古堡中各个机构的成员并不具体知晓明朝的各种建制。
不过多子安虽然不清除明朝的制度,却还是知道在孟养城中,有一位大将军负责统一的兵力调度,莽古堡也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防线罢了。
白千帆本来是要姜榆罔安排人找到与自己有关系的军官,先去接头,再去寻找靖远伯的。
但是姜榆罔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盗取了白千帆的几枚令牌作为进入大营的方法。他将来要得到升官的机会,从而掌握孟养,位于自己头上的白千帆是一定不能留的。
不管这枚令牌会对白千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姜榆罔都决心要对白千帆下手了。令牌一事,如果到时候大营追究起来,一定会找到白千帆,而白千帆必然会知晓是姜榆罔在其中动了手脚。
只不过,到了那时,白千帆就算知道是姜榆罔在其中动了手脚,也无法动他。
姜榆罔对于白千帆的处理思路有两个:一是如果白千帆在孟养城的战斗中争气,表现出色,那他不介意在战斗中下黑手;二是如果白千帆没有表现出来足够的能力,那姜榆罔就可以找一个与军纪指挥相关的借口,将白千帆控制住,然后将他送入险境。
不过对于白千帆的处理,在孟养城的战事面前并不十分要紧,姜榆罔眼下拥有的部队实力,已经不是白千帆的几百亲兵可以抵抗的了,就算加上听他指挥的三个千户的兵马,也未必是对手。
而现在过于相信姜榆罔的白千帆,岗值勤,兴许就一刀砍了这个不识相的人。这人难道不知道,现在的蛮寺寨是靖远伯大人的营帐驻地,最精锐的三万中军就驻扎在这附近。
“勿要误会,我与你同为明军同僚。”多子安行了个明军军礼,这也是姜榆罔专门培训过的,毕竟如果全都是新式军礼,遇到其他明军士兵反而变得难以交流。
一般的部队可能还很少用到这种明军军礼,但是像多子安这种一直在莽古堡外驻扎的秘理院守观厅密军就不同了,他们时常还是能遇到其他明军部队的,所以明军军礼行起来也比莽古堡的其他人要熟练许多。
士兵看到多子安熟练的军礼,有点狐疑地问:“你是什么人?为什么一个人过来,又穿着麓川人的衣服?”
“我是孟养城来的传令兵,穿这一身是为了避免路上遇到麓川人的部队。”多子安轻车熟路地解释。他不是第一次见到其他明军了,也已经熟悉了这一套话术,至于口音,他的口音是有麓川特点没错,但是此次大战,明军来自从南京到云南各地卫所,明军中不同部队间的口音差别比他和一些相对地理距离上比较接近的明军还要小一些。
多子安说完,又直接取出来白千帆的令牌,平时他用来自证身份都是拿一些姜榆罔分发下上面有着来自白千帆或者更高级军官的印章,可以用来证明身份。
其他军队不像莽古堡的势力这样经常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活动,自然也用不多许多证明身份与隐藏身份的东西。
证明身份的东西,自然就是这些各种令牌,文书与其上的印章印记,而隐藏身份的东西,则是麓川人的传统服饰,姜榆罔安排这些人在外活动时一律衣着麓川传统服饰。
这些本来就是麓川出身的士兵,穿上了麓川传统服饰,走在孟养各地,乃至更远的地方,看上去完全就是一些普通的麓川百姓,让人根本无法联想到他们都是为了一个明军的防线上的驻守百户所服务。
像白千帆的令牌这种东西,用起来则要比普通的文书要好使许多,毕竟文书上面字太多,许多士兵并不能认清,为了分辨一些印章上的内容,常常要费不小的力气。
喜欢大明枭臣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