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很愤怒,但是蒋太后却不管了。
“哀家拿出了五百万两,收回五百万两,半年之内,没有利息,哀家损失可不是不小啊!”蒋太后满脸的不甘心,还叹气道:“小富贵啊,别看哀家是皇太后,家大业大,可家大也有家大的难处,一开门什么都要钱。陛下又是个不会算账的,没有哀家盯着,这宫里啊,指不定都要喝西北风。”
“哀家私下里借给你钱,可不许让别人知道,不然又有人胡言乱语,说哀家偏心了。”
王岳幽怨道:“太后,您看要不要我写个欠条,也好说话。”
蒋太后愣了片刻,咳嗽道:“行了,哀家还不相信你!别跟哀家玩激将法,这宫里的事情,还是我说了算!回头哀家就让人把银子给你送去!”
……
王岳从宫里出来,感受了满满的恶意,想当初,蒋太后多单纯的人啊,为了给儿子买名声,毫不犹豫就拿出了三十五万两,交给自己,根本不要回报,这才多长时间?怎么就忘记了初心,真是万恶的资本!
一个好好的人,竟然变成了斤斤计较,还跟我算利息,你不会良心有亏吗?
王岳带着一肚子的憋屈,直接回家了,他必须要好好想想,半年之后,怎么应付老太太,想要多二百万两收入,可不容易,几乎相当于半个岁入了。
半年挣半个岁入……这是要我跟户部比挣钱的速度啊!
这老太太,还真高看我的本事!
王岳愁得头大……却不知道此刻的京城,已经掀起了滔天巨浪,不管是后浪还是前浪,所有人都浪起来了。
张璁在内阁会议上,公然承认,他提出的办法,是恩师王岳指点的。张璁说得理所当然,他丝毫不觉得这是给王岳惹祸。
相反,张璁认为这是一个绝妙的点子,堪称是创举,能载入史册的好办法。
大明朝最弱的一项,就是财税,这个祸,有人归咎于朱元璋。当然了,老朱背的锅不少,不差这一个,不过要是强迫朱元璋,看穿二百年历史,提前制定出种种国策,也着实为难他老人家。
而且朱元璋面对的是百废待举的一片疮痍。
他那时候就是休养生息,不论是官制,还是税制,都务求简便明了,能不折腾,就不折腾。
也正因为老朱的努力,才有了洪永仁宣的盛世。
不过发展到了现在,征税已经变成了各个利益集团博弈的战场。
谁都必须绞尽脑汁,斗智斗勇,还有斗狠!
像张璁,他这个人够狠,但是智勇虽然也不差,但是跟王岳比,还是差得太多了。
以品级津贴取代优免,着实让张璁眼前一亮,甚至可以说大开眼界,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过去他光想着强推清丈,从百官嘴里夺肉。
可王岳这一招,让他有了不同的认识。
你们不是要免税免赋吗?
好啊!
老子依旧给你们减免,不但减免,还以津贴的名义,直接发给你们,让你们方便省事,直接拿钱拿粮食,看你们说什么?
这样一来,能堵住绝大多数官员的嘴巴,看你们还怎么反对?
但是呢……在津贴背后,却是彻彻底底清丈……地方上不存在优免的土地,也不存在可以不服役的特殊群体。
大凡政令,最怕的就是复杂。越是复杂的东西,就越不好执行,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漏洞百出。
评价一部法令的好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文本中,“等”出现的频率,一旦太多,绝不是什么好的法令。
譬如说,给官员制定优免的上限,一家需要交纳一百石的田赋,朝廷给免去三十石,还剩下七十石……看起来很简单,可问题是田赋总数怎么确定,哪些田亩是优免的,这中间是怎么计算的,有没有漏洞……事实上,就是因为复杂的操作,所以才造成士绅官员家中,不管有多少田亩,都会被免税。
现在朝廷出钱,给官吏津贴,地方一律清丈,没有了优免,统统征税,最大的漏洞就给补上了。
这是典型的花小钱,办大事!
而且还附带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的俸禄太低!
还是那句话,大明的俸禄过低,也不是朱元璋的问题。
你不能拿亏心的老赵家和老朱比。
人家老朱堂堂正正打下的江山,让当官的能过得下去就够了,怎么可能把士人当成祖宗供着?
事实上,在洪武朝,很多官员都说过,老朱给的俸禄,足够过日子了。
可问题是接下来的百年发展,商贸繁荣,大明的物价快速上涨,扣除粮食波动较小之外,其他的东西都在涨,北京的房租都涨了十倍不止。
坦白讲,一成不变的俸禄的确不够过日子。
可若是按照品级,发放津贴之后,官吏的收入普遍能增加一倍。
这对贪官不算什么,但是那些洁身自好的官员,却是能得到极大的优待。
朝廷能抓住清官的心。
瞧见没有,什么是好的政策?
首先占据了大义,师出有名。
其次,简化了复杂的过程,一步到位。
最后,还拉拢了盟友,孤立了敌人!
谁说变法一定要得罪人的?
真正的变法,应该是让朋友多多,敌人少少,不断壮大新的利益集团,才能取代旧有的力量。
张璁越发相信,师父所讲他有办法让变法成功,不是一句空话!
这个办法的好处,不只是张璁看得清清楚楚……就连几个才
喜欢我是王富贵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