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谢恩后呈上演习的火炮资料,方才恭谨地坐下。
校场上摆放着六门火炮,共有三个型号。两个型号是要给军队大量装备的野战火炮,分别命名为万胜十斤炮和五斤炮。
按照炮弹的重量来分类,比较好记。而且,这是按照朱由校所画的拿破仑火炮的图样制造的,大概对应着十二磅和六磅炮。
有聘请的铸炮技师,又有仿造红夷大炮的技术基础,制造这两种野战火炮也就不算是什么难题。
而这两种火炮的身管不长,看起来比红夷大炮就要小很多,再加上一米多高的车轮,机动性上显然要远超红夷大炮。
其实,在火炮的重量上,朱由校还是不太满意的。
野战炮嘛,一匹马拉起来跑得飞快,那才叫灵活机动呢!可现实的科技水平,却也让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降低心中的预期。
两种野战炮都采取了铁芯铜体的铸造技术,全炮重量分别为612公斤和245公斤,比用青铜铸造减轻了百分之三十。
减重是成功了,成本也比青铜材质的要便宜不少,却也牺牲了一些射程和威力。
按照徐光启和孙元化等人用青铜制造的样炮试验,在双倍装药(青铜延展性好,不易炸裂)的状态下,射程分别能达到一千六百米和一千一百米左右。
而用铁芯铜体制造出来的火炮,只敢用标准装药,射程则降低到八百多米和五百米左右。
材料成本、铸造难易、重量和机动、射程和威力等等,是铸造火炮并大规模装备部队必须要考虑的,在其中找到平衡也是必须的。
综合考虑之下,朱由校还是退而求其次,舍弃了青铜材质,命令兵器火药局大量制造两种型号的野战火炮。
趁着下面在准备,朱由校又阅看了一遍相关火炮的各种参数,觉得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可满意,甚至可以说是世界领先。
以十斤炮为例,在射程和威力上,已经接近红夷大炮;在机动性上,却比红夷大炮起了身,孙尚书好象在躬身劝说,但皇帝笑着摆手,不为所动。
终于,在孙承宗的陪同下,在侍卫的保护下。皇帝走下了台子,向着火炮阵地走来。
“微臣(末将)拜见万岁!”皇帝所过之处,文臣武将都施礼拜见。
“免礼,平身。”朱由校不时抬手,笑着叫起众人。
直走到火炮阵地,皇帝先围着大明重迫转了两圈,又看过旁边的炮弹,不时轻轻颌首,还称赞了孙元化等人。
接着,朱由校又来到了不远处的野战炮前,就近观察了一番,还伸手拍了拍粗重的炮管,脸上笑得轻松。
因为倍径小的关系,野战炮的身管不长,不同于红夷大炮这样的长管加农炮,也是可以发射开花弹的。
也就是说,野战炮能打三种炮弹:实心炮弹、榴弹、榴霰…弹。这与朱由校记忆中的拿破仑火炮的资料基本相同。
既然野战炮也能发射开花弹,为什么还要造大明重迫呢?
因为大明重迫不仅射程远,而且重量轻。加上厚木底座也不到两百斤,装上车就能拉着可哪跑,甚至能用人抬着移动,机动性不是一般的强。
而以四十五度角发射,大明重迫能打到一千米左右;十斤炮则是七八百米,五斤炮五百多米,旧式火炮和佛朗机是三百多米,一百多米有掷弹车扔出的轰天雷。
到了一百米之内,则是轻重火枪发威的距离;再近的话,就上刺刀干他丫的!
朱由校想着对敌人的杀伤距离,从近在咫尺的刺刀见红,到一千米的远程轰炸,这得打死多少建奴呀,不由得心中畅快。
一时兴起,皇帝竟亲自动手,搬起一颗十斤球形弹,走到火炮前,塞进了炮口。
“万岁当心。”孙老师赶忙上前,六十多岁的老人,动作还是挺利索的。
朱由校摆了摆手,瞅着炮弹很顺溜地进了炮管,眨巴着眼睛,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半晌,似有所悟的皇帝才展开笑颜,又夸赞了武学炮科的学员们,才转身启驾回宫。
…………………
重视火器,重视大炮,重视炮兵,这是穿越到古代的现代人,从军事历史的发展历程中所禀持的坚定思维。
大量火炮用于战争,甚至是野战,以及炮兵的正规化、专业化,在历史上的战争进程中影响深远,称为里程碑也不为分。
“炮兵是战争之神”!
朱由校认真地写下了御笔亲题,思索了半晌,继续给武学写着炮科的扩大,以及炮兵的训练。
造火炮很费钱,训练所需要的火药、炮弹也要花费很多,但这在朱由校看来都不是最重要的。
培养专业、正规、英勇的炮兵,制定科学先进的炮兵战术,这才是朱由校所认为的重点难点。
尽管朱由校对于平辽有着迫切的希望,但现在就把火炮用于野战,显然是操之过急的。
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武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使用武器的人。
所以,为部队大量装备火炮只是开始,在炮兵和战术达到要求之前,也多要用于守御,而不是野战。
野战炮兵与依托城池或阵地防御是大不相同的,阵地的设置、轰击的角度距离,以及与步兵、骑兵的配合等等,这是一门复杂的学问。
即便朱由校能拿出些后世的理论知识,也是不完整的,要经过实战的检验。
“皇爷,孙元化在外候见。”王体乾进到殿内,等了一小会儿,见
喜欢我真是大昏君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