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读书人除非考上三甲,否则还需要侯官,等着前辈们退休才能顶上,不说注重读书人的宋朝,明清两代皆是如此。
国家的人口基数太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氛围之下,推上来的学子数量不可小觑。
明清时候整个社会走向就是九九归一,整个国家就围绕着读书当官。
要么农民种田供一个孩子读书,当官拉扯家人供更多孩子读书,此为耕读人家的路线;要么商人赚钱供养很多学子或者招上门女婿逐渐将自己洗白成读书人的路线;再有就是勋贵们直接找上榜举子联姻提供资源帮他在官场站稳后反拉一把的路线。
总之,最后的恶果就是国家读书人数量膨大,尤其是考上举子以后的读书人可以不必缴纳税款,由此导致村民们纷纷将土地挂靠在读书人名下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最后国家税务崩溃多少也和这个有关系。
若干个读书人能够影响到国家税务,就能够想到那是多夸张的一股子力量了。
中山国此前开具择才试也已经有了这一倾向,但因为如今的模式说到底还是类似于就业招聘,尽可能一个萝卜一个坑,再加上藩国人才供给到底有限,中山国底子本身又比较差,人才培训刚刚起步,才不至于到人才富余成压力的地步。
但上升到国家层面就不一样,大张旗鼓得搜寻人才,最后大批量地放归就留下来零散几个这事肯定不能干,否则下次就没人来了。这年头的才子都是奔着“治国”去的,脾气可大。
而且景帝如此举动就和中山国一样,目的都是将人才从世家大族中挖出,同时也是给人才们一个全新的选择渠道,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一个人才身上的政治色彩。
夏安然有把握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忽视这种方法带来的好处,所以这肯定不会是唯一一次择才。
很有可能景帝缺人了就会办一次,那选多的人怎么办?
如果是夏安然,他会选择……
将这些人交错c-h-a入别的地方势力。
如今大汉藩国的官僚构成是三位二千石由帝王选派,特别幼小的皇子就藩时候还会带上一位太傅。
州郡也差不多,除了二千石由中央任命以外,当地的官吏都是地方推举或者二千石到了地方提拔而成,基本上每个地方势力除了顶层是由中央选派,其余的都是中央不可掌控的力量。
其中藩王们的自主力量,多半选择当地人才,而这些人如果特别得藩王的喜爱和信任,又恰巧有这个机会那么很快就会被推举入长安。
这些人就是藩王的耳目。
而现在,刘启的做法一改,将别的郡国推上来的人才再下发到别的地方去……无疑就是搅混了这一池水。于藩王来说,虽然他们举荐人才的目的也达到了,但也在自家地盘c-h-a了钉子,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钉子到底是哪儿来的。
如果景帝再动一动手脚,再制造些“误会”,那么部分关系比较铁的藩国之间恐怕也会打起小九九。
这应当就是郅都提醒他注意的一点——中央很有可能在不久以后就会将一些势力安c-h-a到中山国。
其实关于这件事,夏安然倒是觉得无妨。
他记得在汉武帝登基之前,西汉藩王们的权利就已经被大刀阔斧地砍掉了不少,这样一看只是c-h-a个钉子而已也不算什么。
反倒是官员任命权归于中央这点比较麻烦,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山国的择才试就没有必要举行,或者就算举行了也是为了筛选出那十个人才。
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对于一个地区的基础教育将会是重大打击。
他思考了下,展卷提笔,一气呵成。
不管刘启到底有没有想这么深,作为儿子和藩王的他都必须要提醒老父亲。如果刘启想了,那他算是投其所好,也给老爹一个借口。如果刘启没这么想……咳,他就是在讨好老爹没错啦!
夏安然停笔吹干竹卷,然后将之卷起封带,以印封口。他在郅都沉甸甸的视线中将卷轴递给了传唤来的驿使,随后目送人远去。
郅都嘴唇翕动,最后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夏安然顶着郅都意味不明总体复杂的视线内心也苦啊。
为什么要讨好景帝呢……主要还是因为娇娇的婚事。
夏安然已经九成九确定这个世界的任务对象就是陈娇娇了,因为就在他和陈娇商讨好该如何攻克馆陶公主那一关的时候,任务条前进了一截。
如此,他就基本能确定现在行走的方向没有错,想办法让陈娇和张汤成婚就是任务完成的关键,虽然夏安然不确定关键点是在于张汤这个人,还是「非刘彻」这个先决条件。
不过既然娇娇自己看上了张汤,而夏安然个人对张汤又颇为欣赏,自然还是会想办法往这条道路走的。
虽然是心爱的弟弟……但夏安然还是必须要承认,刘彻在感情上……算是个非典型性渣男。
他弟弟应该就是属于那种每个都是真心并且爱得轰轰烈烈,但同时变心也变得很快的类型。不过他在女人身上喜好的类型还是挺明显的,就是喜欢那种乖巧听话小鸟依人长得好看又没有心机的类型。
虽然长相上来说陈娇绝对算得上漂亮,但她的漂亮还是偏向于张扬明艳类型,所以,陈娇完全不是刘彻的菜。这两人性格类似,家世也相当,如果真的在一起一定会是一对怨偶。
至于和张汤……咳,张汤的城府肚
喜欢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请大家收藏:(m.dmshu.win),耽美读书网更新速度最快。